上周,李登輝基金會邀請物理學家葉恭平與哈格瑞夫(Hargraves)來台介紹釷核能發電。兩人皆認為釷能源未來5~10年可完全取代爭議的以鈾為原料的核能。李前總統反對現在以「鈾」為原料的核四,但支持以「釷」發電的核能。

還得再等三、四十年

if (typeof(ONEAD) !== "undefined"){ONEAD.cmd = ONEAD.cmd || [];ONEAD.cmd.push(function(){ONEAD_slot('div-inread-ad', 'inread');});} 首先,因李誤以釷為「核融合」發電,需說明如下:當前核能有兩來源,一是核融合(結合氫的同位素,現成例子是太陽內部的反應),二是核分裂(現成例子是全球核電廠)。當前最可行的核分裂物質有三種,均與「鈾」有關:一是鈾-235(來自自然界鈾-235,濃縮而成)、二是鈽-239(來自天然鈾-238,再經核反應)、三是鈾-233(來自天然釷-232,再經核反應)。李登輝提倡的就是第三種,世界上還有其他人倡議,例如,國際釷能委員會。

第二次世界大戰後,美國設計各式核反應器,也曾在田納西州的橡樹嶺國家實驗室,興建釷燃料熔鹽反應器,從1965年起運轉;3年後,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的主席宣布,成功試驗釷燃炓反應器,並認為有朝一日世界會使用。但在1973年,美國政府叫停。倒是鈾燃料發電到今天仍為主流。但一些國家仍在研發釷電,較具野心的包括,印度原子能委員會在2009年聲明,在沒有鈾源的因素下,該國會以其釷資源達致能源獨立為長遠目標;其次,北京在2011年宣布研究釷燃料發電的計畫;兩者何時試驗成功,就難說了,至於下一步的「商業化」(包括發照等),則更將是多年後的事。

現在台灣民眾需要葉等「釷電推銷員」嗎?他們在國際核能界有何績效或名望?曾在核電業歷練過、深諳核電的科學與工程嗎?願意去向美國能源部官員和法國核電巨人亞瑞華(Areva)能源集團等推銷,而強調「釷能源未來5-10年可完全取代鈾」?其實,2010年在巴黎,國際第四代核電工作小組已經聲明,使用釷核電的時間約為2050年。

核四如手中玫瑰 莫丟棄

美國和法國有些小規模研究或發展釷核電,但至今均尚無商用的規畫,遑論發給執照運轉。對於台灣而言,要購買建造釷核電廠,在諸如20年內的中期,可說還很困難,畢竟高度管制的核電廠,需要多年的商業化研發、測試、修改、發照。即使北京和印度「號稱」成功完成運轉測試,台灣願意購買他們的產品嗎?則再加上適合本土環境的設計、建造、測試、發照,台灣要等多年才有釷核電可用。除了癡癡地等,台灣這些年要用什麼電?至今,口袋深的大國尚造不出釷核電廠,台灣有何資金、人才、設施等從事釷核電的研發、建造呢?

用釷發電還只是天邊的彩虹,我國不要為此遙遠彩虹而丟棄手中的玫瑰(核四)。

類似地,風能與太陽能發電也是天邊的彩虹,德國已遭受負面衝擊:此兩再生能源「看天」而不穩,德國裝置大量風能與太陽能發電後,就以燃煤隨時「備戰」,結果,德國因恐核而宣稱廢核與採用再生能源,但實際上卻需增加燃煤,罔顧其致人於死與促進全球暖化之禍。台灣地狹人稠,風能與太陽能能源密度低卻無法廣設;風車因噪音近距等,無法施工;一旦設置太陽能,土地即至少20年無法他用,若廣設會影響糧食安全與生態等;年發電時間少(不到3成)而效率低;太陽能電池含硫化鎘、製程有氫氟酸等毒物;再生能源電逾20%,供電不穩。另外,德國若缺電可從鄰國調度,台灣若缺電,則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。(作者為大學教授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asontub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